2010年10月8日星期五

垃圾歸何處!?

港府以「修定令」欲剔出五公頃郊野公園土地,建將軍澳垃圾堆填區,差點與立法會對簿公堂,唯有押後指令生效期十四個月,舒緩政治壓力(新聞)。不讚成擴建堆填區,害怕政府帶頭縱容市民無的放矢製造垃圾。擴建堆填區只是鴕鳥政策,用珍貴資源(土地)掩飾“政府的無能”與“市民的自私自利”。


世界富裕城市中,處理固體廢物能力,香港算得上數一數二的差,比日本、台灣與南韓,差距20~30年。日本與台灣早在80s已實行家居廢物分類回收,南韓在90s追隨仿效。香港卻無止境用擴建堆填區辦法,逃避問題,以華麗地氈(珍貴土地)蓋着垃圾,眼不見為淨。

咨詢多年,去年施行的膠袋徵費條例,三分鐘熱度,至今幾乎名存實亡。每早均能看見滿街上班族,人人手中拿著裝有報紙的透明膠袋。超市有大量無手挽膠袋,無償供應。未有規範的小型商舖,更無節制供應各類膠袋,要多少有多少,務求令顧客賓至如歸。

「三色回收箱」實行多年,成效依然維持佔家居垃圾回收10~20%,比去年台灣佔60~70%,少得可憐。家庭廚餘回收,從來未有積極推廣,只有少數屋苑、學校自行設有廚餘回收機,製造有機肥料自用。日本、南韓與台灣回收家庭廚餘製造有機肥料,已是企業式運作,成品售與當地農民種植有機農作物。

市民知道街上垃圾桶與堆填區最多是甚麽垃圾嗎?答案是膠樽。只要看超市貨架上琳瑯滿目的膠樽裝飲品,應該不難明白原因。日本、台灣與南韓,早已全面改用鋁罐、玻璃瓶,取代膠樽,減低回收成本(循環塑膠成本最高)。而香港幾大飲料製造商(維他、雀巢與屈臣氏)還樂此不疲生產膠樽裝產品。

環保處理固體垃圾,必須從源頭著手,才是治本之法。作為政府當然責無旁貸,要承擔開發環保垃圾焚化爐取代堆填區,要承擔資助環保回收工業,要承擔立法揭止生產商與零售商製造垃圾,要承擔教育市民循環再用垃圾。

不過,施政能否全面有效落實,還要看港人會否願意配合,自動自發減少製造垃圾,不怕麻煩與成本,樂意為環保出力。當市民飽受堆填區臭味之苦時,有否想過自己同樣是製造惡臭的原兇。政客們,與其跟政府作無謂之爭,不如加把勁推動政府落實長遠的環保政策。

垃圾歸何處?全港有責。市民在反對擴展堆填區之同時,亦應反省是否經常為了“貪方便”與“低付出”,製造無謂垃圾,佔用香港寶貴土地(堆填區)。如果香港再不重視固體廢物減源與回收工作,或許五十年後,有一半郊野公園都會變成垃圾堆填區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